close

Livability 在大多數電腦字庫中是還不存在的一個單字,在寫這篇文章的當下,Wikipedia 這個字的頁面除了英文尚未有其他語言,暫且讓我翻成「可住性」吧!在澳洲,與此相關的研究和規定早已成型,相信在歐洲也有這方面更先進的設計(在北歐人眼裡,澳洲的建築環境是很落後的!)我即將結業的昆士蘭製圖課程就有談到如何調整房子設計以提高其可住性。今天就把所學概念簡單分享一下,有裝修計畫的讀友們可以把這方面考慮進去喔!

所謂「可住性」,就是這間房子是適合許多人使用的,包括各種年齡層、肢體活動力、暫時或永久改變的行動能力、身高、體型等。(這跟無障礙空間不太一樣。)

澳洲新版全國建築法規針對改善住宅可住性,規定出一本小手冊,網路上也找得到不少以 universal design(觀念類似的「通用設計」,源於美國)為題的討論和建議。我把台灣也適用的部分抽出來做個簡介。

馬桶周圍的空間設計

如果空間允許,馬桶中軸左、右邊最好預留45公分的空間,且前緣算起 120 公分不要有阻擋物(圖示),包括打開的門扇也要避免在這個區域。這是為了萬一有人離開馬桶時不慎摔倒不起,還有足夠空間開門進去救援。如果沒有120公分的距離,使用拉門或把門扇改向外開,也可以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我認為這些空間規定在台灣大多數的公寓並不可行,但仍然可以在買房或裝修時把同樣的安全顧慮考慮進去;也許亞洲人身形平均較小的前提下,把90公分縮為80、120公分縮短為一米也算足夠。

廚房台面高度有彈性

檯面整齊劃一的廚房看起來氣派大方又舒服,可是真的是最適合每個人使用的廚房嗎?

在我家,廚房台面是當地標準的九十公分高,對我這個矮子來說,這高度切西瓜簡直就使不出力氣!把小孩洗手的墊腳凳拿來用才剛好切得順手。由此可見,櫥櫃公司預設的標準高度並不適合每個人使用。

每個人身高都不一樣,檯面不就要跟著移動?(乾脆廚房打掉,把可升降電腦桌搬進來!)可升降廚房台面其實是有的,但大概只針對殘障人士客製,並不會建議花費這樣的打造成本。折衷的做法,是透過良好的設計,盡量在廚房做出兩種以上高度的檯面。比如:洗碗槽的檯面稍高,可以減少持續彎腰洗碗;炒菜爐台和切菜檯面稍低,方便出力和翻炒。開放空間可使考慮將流理臺延伸做出餐檯,就可以再增加出餐桌高度,方便暫放買菜回來的大包小包。在空間較小的廚房,設計上需要多做模擬,確定多種高度的檯面不會造成視覺上太大的混亂。

無障礙複檢

大家熟悉的無障礙空間,就是要沒有階梯的行動通道。在出入口這很容易做到,稍加個坡道就可以。別忘了淋浴間的地板,也必須把浴簾或玻璃門下的門檻拆掉,可以平平的走進去。浴室排水就靠約一公分高的鋁條擋住淋浴水流,再加上磁磚師傅的功夫啦!(可以參考我的浴室裝修系列文

18EB3746-89A1-412F-BAE8-04B05C4DD869_1_105_c

參考閱讀:利用通用設計原則,打造幸福健康的住居環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啾啾 的頭像
    啾啾

    小夢想大天堂:住宅設計部落格

    啾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